


【专访】吴建:让天下没有难开的矿山
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数字显示,2023年,我国石材机械及工具出口近50亿美元,而进口仅2亿美元。
从一个石材机械的进口大国到一个出口大国,足见我国石材机械制造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以及中国制造在石材行业的巨大潜力。
这一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石材机械制造人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生动写照。
日前,记者专访了泉州华大超硬工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大”)董事长吴建,作为这个群体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讲述,再现了中国石材机械制造领域快速崛起的这一段历程。
用技术推动石材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石材机械制造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吴建在石展会上作技术分享。
记者:业内人士提起您,多以“博士”相称。您是机械制造博士,专家型的企业家,您是怎么进入这个行业的?
吴建:做机械算是我的本行吧,只不过石材机械是一个分类。
我本科是在中国矿业大学学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硕士、博士,研究的都是机械的切削加工。
毕业后,我本来有机会去几个高校包括母校南航的,但不想天天关门做学问,那个时候书生意气,认为要报国,就要学以致用,就要到实践中去。
引进到华侨大学任教后,做石材产业相关的研究,因此与石材结缘。
闽南这边的经济比较活跃,特别是石材产业很有特色。因为在石材研究室工作,自然跟石材产业打上了交道,如果我不来到华侨大学机电工程系石材研究室,估计是不会走到石材机械制造这个细分的行业里面的。
记者:福建省石材产业发展较早,规模也很大,应该给您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吧?
吴建:现在回头来看,华侨大学石材研究室对中国石材产业的发展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很早的时候,华侨大学就有个领导提出来,福建省有丰富的花岗石资源,具备大规模发展石材产业的条件,因此成立了石材研究室。
石材研究室针对石材加工的设备、切割的工具,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早期金刚石工具的技术开发。
当时,中国很少有其地方的高校系统性地去做石材产业的技术研究。福建省现在石材产业在中国算是最强的,跟这些技术运用和支撑是密切相关的。
福建石材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石材机械制造的兴起。
现在,与石材产业相关的机械制造、工具生产,大部分都集中在福建,延伸了石材产业链,进一步奠定了福建省石材产业的地位,也成长起来一大批石材行业的头部企业和行业领头人,这些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成了石材行业的中坚力量。

华大机械应用场景。
记者:后来又怎么从科研到做实体了?
吴建:到华侨大学执教后,有一次华侨大学的一个领导找到我,说学校有个金刚石工具厂,经营状况不太好,问我愿不愿意接下来?我当时就答应了。
所有的朋友、老师,几乎都说我疯了,当时我是华侨大学申请博士点引进人员时的第四个博士,大家都认为我在学术之路上前景看好。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需要一个平台,到实践中去印证自己的所学与研究。
这个金刚石工具厂是国有企业,当时已经是一个星期只上一天班了,刚创建的时候也辉煌过一段时间,后来就慢慢缺乏竞争力了,成了一个包袱。
在这个工具厂经营了一段时间后,赶上学校产业改革,就在工具厂基础上,创立了现在的华大。
创立华大,也是一腔热血。因为我看到石材机械和工具,很多都是国外进口,价格高昂,我们很多石材企业买不起,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石材产业要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
我们中国其他领域有很多的技术已领先于全球,我是学机械的人,也投身于石材这个行业,一定要肩负起这个石材机械制造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说实在的,刚独立创业时跟我的想象的确不一样,一开始我们也没资金,也没有团队,自己也是有些懵的。
其实所有创业的人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很多人看到的都是成功发展活下来的企业,那些倒下去的、失败的,是大家看不见的。
记者:机械制造是一个很大的范畴,石材产业的链条也很长,您为何把目标锁定在矿山开采这个点上?从逻辑上讲,要做矿山开采机械,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矿山开采的实操专家吧?
吴建:从我做机械研究的角度来讲,当时学的是系统理论,要成为矿山切割细分领域针对性很强的专家,其实是逐渐演变的。
在把所学运用到实践当中时,我发现石材矿山的开采,比较野蛮和原始,比如爆破开山、人工凿石、生态破坏严重、劳动效率低下、生产事故频发等等。
石材产业未来发展,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方式,一定是要技术来引领的。
我下定决心,要“让天下没有难开的矿山”,并就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经常下矿山,国内国外的矿山,走访了很多,技术从业者需要到一线去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诉求。
其实很多的技术在其他领域都是有的,我们要学会跨界,把它放到我们这行业里。
说我是矿山专家的话,范围有点偏大,准确来讲,我是一个矿山切割专家,就是切割的设备和工具的制造,以及切割工艺的研究。
从借鉴到引领,中国石材机械制造已经走到世界前列,我参与其中深感自豪

吴建和专家进行技术交流。
记者:为了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开的矿山”的目标,您是如何破题的?
吴建:最先是关注到了国际上采用金刚石绳锯机进行石材矿山切割技术,这个技术的出现,使矿山开采进入到锯切时代,是石材工业的一次技术革命。
大概是2004年左右,我们开始致力于绳锯机国产化的研发。
我们的研究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去优化,去创新,去提升,直至引领。
当华大及国内同行将绳锯机国产化后,很快在石材行业中推广开来,受到市场的极大欢迎,同类产品的进口几乎就停下来了。
在没有国产化之前,意大利一台37kw的机器大概要50万人民币,20几年前的50万,不是一个小数字。我们现在10几万的同类机器设备,比那个时候的切割效率、控制能力等,方方面面要强大很多。
最早我们做绳锯机是从22kw小功率开始的,逐渐做到37kw、45kw、55kw,然后是永磁电机55kw、75kw,直到现在的大功率履带式。从零到有,从小功率到大功率,然后到节能大功率,最后实现高度自动化,经过了20几年。
记者:石材机械制造企业,并非华大一家,华大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或者说是否有自己独到的研发方向?
吴建:华大的机械制造,是打造一个完整的矿山开采机械装备生态。
我是技术出身,所以我们的强项应该是技术创新,能够站在技术前沿。我经常到国外去游学,第一手捕捉最新的技术方向和行业需求,跟我们的技术研发进行无缝链接。
我们参与到全球石材装备制造的赛道,第一个出发点就是我前面说的金刚石绳锯机,这个技术是西方先研究出来的。
但是,石材矿山的开采,随着石材种类不同、地形不同、开采方式不同等,需要不同的设备组合。
所以我们把焦点落脚在矿山开采机械装备生态的打造上。
这个生态是什么?就是针对石材矿山开采这个细分领域,研发制造系统性的机械装备与工具。也就是说,不论什么样的石材种类,不论什么样的地形,不论什么样的开采方式,华大都能给用户提供一套完善的装备方案。
当然,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华大已经是一家具备金刚石绳锯机、圆盘锯、链臂锯、带臂锯核心切割设备一体化及配套工具的公司,全球很难找到第二家具备这个系统的公司。
有的企业可能只有圆盘锯,有的企业只有绳锯机,能够把这两者都兼备做好的只有华大公司,不仅如此,我们还有电动版的链臂锯和带臂锯。
华大的优势还在于,我们还有配套的高品质工具,比方说金刚石串珠绳、刀头等,是非常齐全的。

华大党建室。
记者:假如用户只买华大的产品,而不买别人的产品,我是说假如,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会是什么?
吴建:应该有这样几个方面吧,过硬的品质、良好的售后、保持与技术变革的粘性。
跟华大合作,是跟一个体系的合作,华大能够提供完善的服务,包括开采方案设计、整套设备、技术迭代、售后服务等。
华大在行业里面做了这么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口碑度。华大的第一代机器,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部分还在使用。
在二手市场,华大的设备也是很受欢迎的,因为品质好且经久耐用。这是长时间的积累验证出的产品效果。
我们华大的设备,经常都是前沿技术的引领者,例如率先大规模使用永磁电机。
也就是说,跟华大保持粘性的话,基本上就可以站在开矿的这个设备和工具的最前沿。
比如我们的绳锯机现在最新的切割效率已达到30—35平方每小时,有的产品还只能达到10几个平方每小时。
开矿效率是很关键的,一年开1万方跟一年开2万方是大不一样的,假如说1万方是盈亏点,低于1万就要赔钱,如果达到2万方,多出来的1万方利润率就非常高。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肯定是效率高者胜出。
记者:与国际上同行比较,华大或者说中国同行的水平,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吴建:在绳锯机和矿山圆盘锯方面,华大应该说技术一直是最领先的。
华大的宗旨就是要做技术领先,要做就做行业最好。这不是口出狂言,是因为这个行业它比较小众,竞争对手没那么多,所以我们才有这么一席之地吧。
至于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在这个石材矿山开采切割装备这块,像金刚石绳锯机,中国做的应该是世界水准,其他国家的包括意大利都不如我们。像矿山圆盘剧,是中国独有的,其他国家没有,所以圆盘剧最高的技术肯定在中国。
线锯是石材工业的又一次技术革命,这是中国为主导的新的技术革命。
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向国外输出技术的时候了,许多最新的技术其实已经向国外反向输出了,比方说矿山圆盘锯,最新的履带绳锯机。
这是中国石材机械人共同努力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作为其中一员,深感自豪。

华大开矿机械。
因为中国开采技术的不断迭代,让中国的石材矿山,尤其是花岗石矿山开采,一方面开采成本大幅下降,一方面产能大幅度上升,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了。
我举个例子,100米宽、200米长的这么一个2万平方米的矿口,中国工队现在一个月可以开3层,一个月可以开出几万立方米荒料。
在欧洲,一年产几万立方石头的矿山就是大矿了。
在中国,一个矿一年开采几十万方,从技术层面来讲,都不是难事儿。所以中国石材装备的竞争力非常强,也让石头价格下来,在国际上有了很强的竞争力。
跟20年前相比,切割的效率提高了10倍,工具的寿命提升了10倍,价格只有原来几分之一,切割成本变成原来的一个零头,就是因为这种技术进步,才让石材变得足够价廉物美,走向普及运用,要不然很多地方是用不起的。
记者:华大的愿景是什么?
吴建:华大要做石材矿山切割机械这个细分赛道的世界冠军。
就是说华大超硬设备和工具,要把它做成国内最顶尖、最一流的,甚至做成世界一流的。
我们已经在路上了,不是说这只是一个梦想。
其实我们已经有了这个属性,比方说这个设备的系统性,我们已经是全球独一无二的了,然后包括工具的配套等。
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意大利,我们技术推进的速度、迭代的速度是超过他们的。从绝对品质上来讲,某些方面还是有差距,但是我们很快就会追赶上去,甚至是超越。
石材机械与石材产业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我们应合力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华大石材矿山研究院成立。
记者:您牵头组建的“华大石材矿山研究院”,它的作用是什么?
吴建:华大石材矿山研究院是中国石材协会批复的,它是一个开放的公益性虚拟平台。
创立的初衷,是我发现这个行业匮乏开矿的一些知识,从业人员文化素养也好,技术知识也好,都还有待提高。
矿山研究院的定位,就是打造中国石材矿山开采的黄埔军校。
来到这个开放平台,基本上可以一站式获取所有针对石材矿山开采的知识要素和技术支撑。
记者:我了解到,华大推出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即“矿山切割运营商”,这是否是一种跨界?
具体来说,假如你有矿山,但缺乏矿山开采的设备投入和技术能力,华大来帮你开采。我们可以利用技术和装备优势,为很多的矿山推出这种商业模式的合作。
我称之为“矿山开采的连锁酒店模式”,就是专业开矿,无论是花岗岩,还是大理石,我们都很专业。时机成熟了,甚至可以向海外输出。
在国外有很多高品质的石材矿山,因为人力、装备、开采技术、资金的欠缺,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适当的时机我们中国企业可以抱团出海,参与众多国际石材矿山资源的开发。
记者:我看到过您写的一篇文章,谈的是石材行业的人才问题,您为什么会关注到这个问题,看似跟您的机械制造没有太多直接关系?
吴建:石材行业的从业者,早期都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是一个重体力活,比方说采取放炮、凿岩的方式开采,管理理念、技术创新都比较弱。
石材产业有它的特点,还有很大的技术进步空间。
我个人预判,这几年新的切割技术、研抛技术、包括石材基体表面处理技术,以及新的设计和应用,会不断涌现,市场要求越来越高,人才队伍跟不上,就会制约石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记者:我之所以关心这几个问题,是我发现您的着眼点,已经超出了石材机械制造的本身,为什么?
吴建:我们与整个石材行业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
石材机械不是闭门造车,它是为石材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的。
石材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的产品才会有更大的发挥舞台,我们的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反过来说,也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石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华建筑报》同步刊发本文。